康健雜誌最新一期的專題在探討有機通路,
更直截地說,是在探討為何有機產品的價格比較貴.
(原文請點擊我)
享食家先簡單整理文中讀者可能感興趣的重點,
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價格,照康健實際走訪,
里仁、全聯、大潤發的價格較優,
特別是康健選取的指標當季作物「有機鳳梨」,
里仁跟全聯更是有價格優勢.
以下是康健雜誌所附錄的表格,
分為有機專賣店、超市、量販店三種類型:
除了價格的比較,
康健也檢視了店家的擺設方式,
他們發現,幾乎所有店家的有機商品比例都不高,
但於擺設時普遍未作出明顯區隔,
而是和無毒、生機等類型混在一塊.
這點康健特別期許商家們能做改善.
最後回到改善通路的部份,
康健引專家的意見,認為小農因為過於零碎化,
應該試著走向產銷合作社的模式以凝結力量,
這樣才有辦法達到規模化生產以降低成本,
連帶著也能在運輸庫存上購置冷藏設備,
以提供消費者最新鮮的食材.
簡言之,走向規模化量產可說是文中最主要的建議,
康健希望有機產品降低價格以利於普及市場,
這個出發點是不錯,不過享食家也有幾點看法.
1.
康健的建議是要有機農業走向量產,
這種方式其實對財團較為有利,
因為他們更有財力去建立運輸與通路.
但有機農業有部份是偏好小農模式,
強調在地食材,以及直接向農民購買,
這種模式的優缺點在文中比較沒被注意到.
2.
在比較各通路的價格時,
似乎未對通路的檢驗方式做詳細的比較.
有機產品向來存在信賴度問題,
因此像"江醫師的魚鋪子"就採取了相當嚴格的檢測,
以確保其產品無殘留不適當的物質,
但相對的也大大提高了其價位.
對於康健走訪的通路,應該也要對其檢測方式做進一步調查.
3.
最近農業興起一股「消費力」的論述,
旨在希望透過消費者的消費方式,
培養值得肯定的農產品,形塑合理的生產關係.
這種論述聽起來多少有些理想化,
因為這同時要求了消費者要去了解食物的生產過程,
以及進一步判斷食物該有個怎樣的價格.
可是如果照康健訪問的一些消費者,
一般民眾在採買時恐怕最在意的還是荷包,
這點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該思考的問題.
看完康健的文章,有滿多感想的,
先整理出這些問題供大家參考與討論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